栏目分类
发布日期:2025-04-13 16:02 点击次数:157
凌晨五点,河北赵县的王大爷已经摸黑起床了。他得赶在早市收摊前,把自家种的萝卜卖掉换点盐钱。老伴儿李婶攥着这个月的养老金存折,在村口小卖部犹豫了十分钟——取了200块钱,这个月买降压药的钱就不够,不取的话,家里的油盐酱醋又得赊账。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1.78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者中真实上演。
就在上周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代表掏出这样一组数据:现在农村老人每月领到的养老金,只够买30斤大米、10斤鸡蛋。而他掷地有声的提议,让无数人红了眼眶——"到2035年把农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600元,让两位老人每月能有1000多块体面生活的底气!"
一、每月223元的养老账本,拆东墙补不了西墙
在山西吕梁的土窑洞里,72岁的刘桂香把养老金存折摸了又摸。每月到账的228块钱,要分成三份:80块买慢性病药,100块交电费水费,剩下的48块攒三个月才能扯块新窗帘。而城里退休的老同事,此刻正在老年大学练书法,每月领着高出十几倍的养老金。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张翼代表算得清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均223元,还不到城镇职工养老金的6%。
二、十年翻倍的"养老乘法表"藏着大智慧
张翼代表在议案里画了条清晰的路线图:从2025年开始,每年给基础养老金加20-30元,就像春天往地里撒种子,十年后就能收获600元的养老保障。这不是拍脑门的数字——按照我国财政收入年均5%的增速,这个"养老乘法"完全在承受范围内。更关键的是,当两位老人合力突破千元关口,就能真正实现"鸡蛋自由""看病自由",子女在外打工也不用月月寄钱回家。
三、养老金的城乡天平正在校准
其实变化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2024年中央财政已给基础养老金涨了20元,上海更是把标准提到了1490元。山东代表陈雪萍提出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陕西代表樊九平呼吁中央财政重点倾斜困难地区。就连编剧赵冬苓都站出来说话:"老一辈农民交过公粮、建过水库,现在该轮到国家反哺了!"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里,提高养老金绝不是简单的发钱。它关乎着进城务工人员能不能安心工作,关系着留守老人会不会成为返贫隐患,更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是能让所有人共享成果。就像张翼代表说的:"当老两口攥着实实在在的养老金,他们挺直的不仅是腰杆,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